“2010海拉尔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7日落下帷幕。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的24位知名玉器考古专家在论坛上翔实、系统地公布了中国古代玉文化各领域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发布了43篇近百万字的中国玉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学术论文。

  谈到举办此次论坛的宗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主题发言中概括为,“依托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构建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体系,探讨边疆地区古代先民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论坛注重公布和展示玉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资料,从而使公众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数千年爱玉和用玉传统的形成及其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

  “长期以来,玉器研究大多先从‘器型’入手,进而研究‘饰纹’,接着研究‘饰纹线条’的特点”。古玉研究领域著述颇丰的台湾学者陈启贤在论坛上发布了上百张商代古玉微痕照片时介绍说,“实际上,玉器除了要从人文历史、古籍经典、艺术美学、宗教神学等方面研究外,还要进行地矿科学、工艺技术等自然学科方法的实际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公布了近年来对玉玦的研究:“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玉玦饰的出现,在人类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前的软玉玦饰,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古耳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在论坛上把文物考古界对陶寺文化“兽面”玉牌的共识进行了重新解读。他认为“兽面”玉牌实际上表现的是“双鸟”而不是“兽面”。“双鸟作为一种艺术图像,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的河姆渡文化,在现代陕北剪纸中流行的‘抓髻娃娃’主题,恰也是这种艺术传统的承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对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进行了新的判断,通常认为是束发用具的箍形玉器,经考证应是贯通天地的祭祀用具,而红山文化时期玉猪龙的出现,与西辽河地区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先民崇拜野猪的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它对夏商周三代的玉龙造型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文献中孔子论玉有“十一德”,管子论玉有“九德”,荀子论玉有“七德”,汉代儒家多有“贵玉”思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归纳为玉有“五德说”。83岁高龄的著名考古学家卢兆荫认为,“尊重历史,推陈出新,爱护民族文化遗产,不断开拓玉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是对‘玉德’最好的诠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玉佛緣(JB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